我的数据仓库-Gen8从开箱到使用

我的数据仓库-Gen8从开箱到使用

前言

随着不时发作的松鼠病,手上的数据日渐增多,硬盘也不断增加,于是曾经在我的笔记本电脑上出现过本机挂3张硬盘,外挂5张移动硬盘/硬盘座的情况,桌面也因此堆满了设备。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,我决定寻求一个附加存储器。在Koolshare的版主群中,经常会提到各种网络附加存储(NAS),群晖,QNAP,网件,西部数据等等,这些设备通过网络与电脑连接,能够很方便的传输数据,而且速度也很快。我搜索了一下各种资料,最后决定同样使用一个NAS解决方案。

如同之前提到的,NAS五花八门,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,有着完全不同的功能以及定价。群晖Synology作为一个老牌的NAS品牌,它的产品功能是相当优秀的;QNAP同价位的性能往又高于群晖;西部数据凭借从硬盘固件到NAS的捆绑销售方案也同样受到很多人青睐。但是这些产品并不能完全满足我的需求。以上厂家的消费级产品往往功能丰富,但是往往使用的0 1 软阵列或者JOBD。如果选择JOBD或者Raid 0,那么数据安全性就不太能够保障,如果选择Raid 1又会消耗太多空间,同时速度也比较慢。Pufer就向我推荐了Raid5方案,使用专用的支持Raid5的阵列卡,即可在只消耗1个盘的状况下做到数据的高速存取,同时拥有不错的安全性。Pufer同时向我推荐了Gen8,配合这张阵列卡使用。

前不久,在逛Amazon.de的时候偶然发现这台Gen8乞丐版仅需181.99€也就是合RMB1400左右,这个价格总的来说还是比较不错的。

price

开箱篇

Gen8的箱子不算大,DHL送货上门,没有额外的外包装。

1-outside

打开箱子,里面是缓冲物以及本体

2-package

小盒子里面放的是电源

3-gen8pack

打开舱门,里面4个硬盘托架,都是塑料制品,手感么,一般吧。

4-hdd-case

改装篇

Gen8如果只是拿来做黑群晖,或者做一些简单的服务器工作,那么拿到机器插上磁盘就可以开始工作了。但是我希望这台Gen8能够完成一些其他工作,那么它原装的硬件显然是不够的,我需要对它进行改装。

RAID卡:LSI9261-8i (Pufer推荐,支持Raid 0 1 5 6)

CPU:1230 v2 (性能远高于G1610T而且支持虚拟化技术)

RAM:16GB ECC

HDD:4*3TB 硬盘

SSD:Intel 535 240GB

SD-Card:Lexar 16G x633

硅脂:GC-Extreme (当年S大推荐的,貌似效果确实不赖)

自制线材:若干

5-all-parts

卸下机箱后两粒螺丝,就可以拆除机箱盖。我们可以看到原装一根4GB SKhynix的ECC DDR3L内存。

6-ram

另外一面可以看到是台达生产的200W电源。

7-power

从机箱背面可以将整个主板抽出来。

8-top

首先拆开CPU散热器更换CPU,换下来的G1610T的顶盖还是相当厚的。

9-1230v2

涂上新的硅脂并且盖上散热器之后,继续安装阵列卡。这次阵列卡上原本安装电池托架的位置我换成了一个风扇(迅雷路由里面拆的。当时内测我改装成大号散热片了。虽然说可能不一定很有卵用)

10-raid

16G的Lexar SD卡,读90+写30+,未来安装ESXI系统使用。

11-sd-card

安装SSD并且进行开机测试。

12-run

安装阵列卡电池,重新摆放主板SAS线缆。(防静电袋里面是电池,边上的电源线是IBM服务器拆下来改装的)

13-battery

前排固定了两个小风扇,台达电源同款(又是拆下来改装的)。

14-fans

最后安装内存,这样改造就完成了。

使用篇

Gen8的启动是相当缓慢的,秉承服务器主板的自检功能,每次开机都会自检一次,冷启动的时候会更慢。

bios-1

LSI阵列卡第一次启动以后是要设定磁盘的。

initialization-card

这次我使用的是4*3TB HDD 组成Raid5使用BBU Write back,可用空间是8.185TB。因为新硬盘初始化,因此我选择Slow Initialize确保检测没问题。这样的检测差不多要用一天时间。

13percent-install

完成后准备开始安装系统。首先是最底层,使用ESXI搭建虚拟环境。

ESXI系统需要超过4GB内存才可以安装因此,我不得不继续等待快递。德意志的快递并没有中国那么神奇,内存一等就是一周。

在这一周中,我又针对OMV系统进行了一些测试。

Openmediavault系统是一个开放的NAS系统,基于Debian,是从基于FreeBSD的Freenas项目中分出的一个组织。

简单来说,它能够比较方便的支持我使用的Samba、FTP、NFS、SSH等传输协议。支持软阵列(当然这里我就直接使用硬阵列了)同时系统还支持多种分区格式。

现在它可以使用的插件也越来越多了。包括Syncing/Btsync,aira2,ZFS,Plexmediacenter,Nginx等等,通常情况下已经能满足功能性扩展的需求了。

安装OMV

按照官方网站的安装指南,简单的选择一些例如网卡,硬盘,root密码之类的选项即可完成安装。

http://wiki.openmediavault.org/index.php?title=Installation

注:这里可以使用ILO的虚拟磁盘功能。这就可以在没有u盘没有光驱的情况下安装系统。

简单配置

OMV默认只开启了Web页面,如果要使用ssh也需要在Web页面启用。默认用户名admin,密码openmediavault

想要使用NAS功能首先要挂载一块可以使用的磁盘(必须与系统不相同的磁盘)。

存储器->文件系统->创建,选取一块空磁盘,或者找到已经创建好分区的磁盘挂载。

createpartition

在物理磁盘选项卡中可以看到系统读取的物理磁盘信息

load-raid

 

比如之前在阵列卡中配置的VD就显示为一块型号为MR9261-8i的8.19TB的硬盘。

接下去新建账户。在访问权限管理->用户选项卡中可以添加新的用户。同时赋予该用户相应的访问权限,例如读写。

共享文件夹,创建一个新的用于共享的文件夹,这个操作在后续服务的设定用会使用到。

打开FTP、 NFS、SMB服务,并且在共享中选择上一步创建的共享文件夹并且赋予相关权限,这样就可以正常访问到磁盘了。

简单测试

首先,我测试的是OMV的写入,将OMV的SMB映射为一块磁盘,向里面拷贝数据,经过测试,速度能够轻松的达到接近1000Mbps;从OMV读取数据的时候我却发现只有大约500Mbps,而且客户端的windows卡顿严重。

于是我开始对各方面环节进行排查:首先OMV的占用,经过几次大量数据的拷贝测试,OMV在使用SMB拷贝数据时的CPU占用大约25%远远低于上限,但是Windows平台却有一个核心完全跑满导致系统卡顿,查看后发现Explore进程占用很高。

一开始我怀疑是Windows系统有奇怪的占用于是我切换到linux系统,但是问题仍然没有解决,我就开始怀疑我的网卡了。我的网卡是一张Killer e2200,之前在很多网络相关操作中也出现过一些奇怪的问题。

我去找了一台使用RTL有线网卡的笔记本电脑,测试发现,速度完全可以达到标称值。同时我借来一台与我使用相同有线网卡的电脑测试,这个问题得到了重复。于是我认定这块网卡就是问题的根源了。

OMV的运行还是相当稳定的,资源占用也不高。待机状态中CPU负载0.05以下,内存占用大约5%(总量3.83GB)

CPU: 500MHz Pentium 3 class or higher
RAM: 128MB, 512MB recommended
Storage: 2GB

按照网上找到的参数,OMV的最低运行要求也只是512M Ram + 2GB空间。

OMV在基础的分享功能上(NFS/FTP/SMB)上中规中矩已经能够正常发挥硬件的性能了。

相比自己搭建NAS系统,这种成套的系统一大优势就是权限管理,使用不同的共享文件,不同的用户组,就可以访问不同的文件夹,同时对于读写权限在WebUI中也可以很轻松的修改。

再次测试

终于,大约一周时间,订购的镁光16G ECC内存到手了,装机后一次点亮,系统正确识别16GB内存。

15-new-ram

16g_ram

这次我直接安装了ESXI平台,再此基础上再继续搭建虚拟机。

在这里使用ESXI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创建多个虚拟机,不同的功能分别做成不同的虚拟机以方便管理。例如OMV系统仅管理文件的分享;Ubuntuserver仅处理在线转码(内容详见”从零开始搭建BubbleUPnPServer“Ubuntu平台的搭建更为简便);Windows管理网盘同步以及一些独占服务。任意一个系统出现问题都不会直接影响其他系统工作,可靠性相对是比较好的,而且不会出现账户权限的冲突。

搭建好系统并且初始化硬盘后,我开始继续做测试。首先测试NAS的持续读写,我选择将PCIE插槽的LSI阵列卡直通给OMV系统使用。测试发现大约写入5s之后,速度有明显下降,使用htop命令查看后发现内存缓冲增加很快,我判断这个问题出在磁盘Cache上,查看LSI的设定后发现我的IBBU模块出现故障,电池无法正常工作,系统默认使用write through模式,这就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写入有明显掉速的理由,如果在这里选择强制write back的话速度应该会有所好转,但是为了数据安全我选择更换阵列策略,我使用4块硬盘组成RAID 10。这样比起5的模式,写入得到了很大的改善。重启系统后测试,在千兆环境下大约有105MB/s的速度而且系统占用也比较低。

我在ESXI中又新建了一个虚拟机用来测试内网环境下的速度,最终测试结果为260MB/s,已经能够达到两块RAID0的速度了,也就证明现在的方案是可行的。

 

总结

Gen8 Microserver还有很多很多的潜力可以被挖掘,不同的人对于这样一个硬件设备可能会有不同的用法。黑群晖、Windows Server抑或是和我一样的linux NAS(包括类UNIX的NAS系统)总有一个适合自己使用的解决方案。

最后:人不折腾,跟咸鱼有什么区别(雾)

16-switch

 

Amefs, EFS, Gen8, Linux, 教程
上一篇文章
从零开始搭建BubbleUPnPServer
下一篇文章
R6900刷改版梅林图文教程-归档

2条评论. Leave new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Fill out this field
Fill out this field
请输入有效的电子邮箱地址。

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。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

keyboard_arrow_up